我院张晓琴校友获202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发布时间:2024-05-07浏览次数:12

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广大职工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4月28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发文表彰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55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088个、全国工人先锋号1034个。我院2007级本科、2011级硕士研究生校友、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输变电技术中心五级专家张晓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故事:她,以创新精神做电网主设备健康的“守护者”。


“油色谱分析,是我们监测设备健康的重要手段。最近,我们在特高压姑苏换流站又部署了一套高精度油色谱远程监护系统,这就像是为设备配备了‘24小时健康监护’,为设备安全增设了一道保险。”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网江苏电科院五级专家张晓琴告诉记者。

要想弄明白张晓琴到底做的是什么工作,还得从这“绝缘油”说起——


图片

张晓琴


绝缘油、六氟化硫气体就像电网设备的“血液”,他们填充在设备内部,起到绝缘、散热等作用。

“血常规”能够反应人的健康情况一样,设备的健康状况,也会及时地反映在绝缘油中溶解的气体成分、浓度上。


图片

油色谱远程监护系统就藏在这样不起眼的小柜子里


而张晓琴的工作就相当于医院的“验血师”,通过“验血”评估设备健康状态。


图片

▲绝缘油就像电网设备的“血液”




Topic1

0起步


电力“小白”变岗位能手


2014年7月,张晓琴从意甲买球官网化学专业毕业进入国网江苏电科院,被分配到朱洪斌劳模创新工作室,从事油气检测工作。

对于化学专业的她来说,电力行业十分陌生,甚至连变压器都还不认识。

没学过电气专业知识,就靠入职后的努力尽快赶上!

国网江苏电科院里有座220千伏实训变电站,张晓琴决心在实践中学习,每天中午、下班后都会去学习观摩。变压器、互感器、断路器……曾经陌生的设备在张晓琴心里逐渐变得清晰。

入职1年多,她已经迅速追赶上了电气专业同事们的技能水平。


图片

张晓琴在电力油气检测实验室开展油样分析


张晓琴一有机会就主动去变电站现场工作。2015 年7月,特高压泰州站首批六氟化硫气体进站。当时吊车体积大,只能由人把钢瓶滚动到指定检测地点。

正值酷暑,现场地表温度超过50℃。张晓琴一趟趟滚着50多公斤重的钢瓶,随即高效地开展气体取样等工作。

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干劲,该批次气体的验收任务提前完成。


图片

▲现场的六氟化硫钢瓶,要比这些多得多……


在这样的锻炼中,她从一位不认识变压器的“小白”迅速成长……

她仅用两年时间就成长为江苏电网油务员培训老师,还先后于2017、2023年跨专业考得了电气试验工种的技师与高级技师资格。

“张工的检测结果就是标准答案。”江苏电网的试验人员经常这样说,这就是对张晓琴工作的最大肯定。

为了让更多人都能“交出”这份标准答案,她潜心研究,编制了几十项试验作业指导书,供试验人员参考使用。她还着手开始自己写标准,合计制定、修订国家及电力行业标准16项。




Topic2

攻坚突破


24小时”守护主设备运行安全

依靠人工为变压器“抽血化验”,总归要经历人工取样、送检实验室、实验室化验等诸多步骤。

由于实验室的建设要求严格,对一些市县来说,为设备“验血”需要把油样送到上百公里外的南京。这好比是病人专程上省城去抽血化验,费力又耽误时间。

一线的锻炼让张晓琴养成了爱思考的习惯,面对各项工作,她总是带着“三个问题”问自己——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步骤?

标准方法有不足之处吗?

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图片

张晓琴和团队在现场开展油色谱分析


“如果能像健康手表监测人的心率一般,24小时监测设备的健康状况,那该有多好!”

张晓琴带领团队,研发了高精度油色谱在线监测系统。装置能够持续为变压器取样,将原本的“单次抽血化验”进一步升级为了“24小时健康监护”。


图片

▲变压器的健康情况,远程就可以查看


相比传统在线油色谱装置,系统能够保持实验室检测的高精度,杜绝检测过程的装置误差,让油气检测更加自动高效。

2023年10月,由张晓琴主持研发的变压器油取样检测一体化机器人投用,进一步实现了人工取油样检测的机器人替代。


图片

机器人在现场自动完成取样、分析工作


近年来,张晓琴陆续研发了变压器油含气量检测装置、六氟化硫气体回收率测定仪等7项创新成果,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20项。刚过去的2023年,张晓琴通过精准检测,提前发现设备潜伏性缺陷20余起。

“为了让电网设备安全运行,我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我做的还远远不够,要继续加油。”张晓琴说。




Topic3

坚持创新


让“温室气体”也能造福社会


“六氟化硫是我一直在打交道的‘老相识’。”张晓琴说。

确实,六氟化硫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工业气体,因其优越的绝缘性能,在我国现有六氟化硫设备超30万台,支撑起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

“然而,当我深入了解了六氟化硫的性质以后,总觉得心里沉甸甸的。” 

让她感到心中沉甸甸的,是六氟化硫的温室效应。


图片

▲ 六大温室气体(图片来源网络)


六氟化硫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35万倍,也就是说,一旦1千克的六氟化硫泄漏到大气中,其温室效应等效于排放23.5吨二氧化碳。

张晓琴决心通过创新研发,推动六氟化硫的精细化管理和回收利用


图片

▲ 电科院专业人员净化回收六氟化硫气体


为实现六氟化硫的现场检测管理,张晓琴的化学专业背景发挥了作用。

作为一名同时熟悉化学与电力的“跨界”专家,张晓琴从化学原理出发分析,发明了pH值浓度平移分析技术,实现了酸度的自动化检测,并成功研制了世界首套六氟化硫气体质量一体化检测装置。


图片

张晓琴利用现场一体化检测装置开展分析


这一创新成果将单个样品检测时间由18小时降到40分钟,避免了钢瓶在实验室与现场之间来回运输,效率提升27倍。

围绕六氟化硫回收、管控环节,她又陆续投入高效回收、数字化监测等研发中,成功堵住六氟化硫使用全流程的排放漏洞,做到回收环节近零排放。


图片

2023年1月,六氟化硫气体智慧管控中心投运


目前,在张晓琴的研究和推动下,江苏全省六氟化硫气体充气、回收、处理、检测等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记录,均同步上传至数字化管控平台,实现对全省六氟化硫气体入网及在用状态的全盘掌握。

张晓琴的努力也有了回报,凭借“高温室效应气体六氟化硫减排技术及应用”,2023年8月,张晓琴荣获了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

截至2024年3月,全省已验收六氟化硫气体680瓶,回收再利用六氟化硫气体75吨。

以创新精神做电网主设备健康的“守护者”。张晓琴,一直在路上。

(转载自:苏电牛思公众号)